詳細信息 |
通過機器人技術了解大腦功能架構 |
編輯: 來源:CAAI認知系統與信息處理專委會 時間:2023/6/21 |
機器人技術越來越被視為動物行為背后的大腦功能結構計算模型的有用測試平臺。本文概述了過去和現在的工作,重點是概率和動態模型,包括以自由能原理為前提的方法,將這一努力與大腦構成分層控制系統的證據聯系起來。我們認為,未來的神經機器人模型應該整合多種神經生物學約束。 神經機器人學,旨在證明受大腦啟發的控制在具體物理系統中的有用性(如下圖)。對基礎理論的完整性進行嚴格的測試,特別是在目標大腦子系統在感知與行動的實時協調中的作用(A)Salamandra Robotica,一種可以游泳和行走的兩棲機器人,由脊椎動物脊髓振蕩網絡模型控制。(B)WhiskEye,大腦系統的機器人模型,包括小腦,基底神經節,上丘和海馬體,哺乳動物振動系統中的潛在導航和主動感應。(C)iCub,一種廣泛用于模擬人類感知,認知,運動控制和社交互動的人形機器人。(D)神經機器人的設計涉及將神經回路的計算模型與動物感覺和運動系統的物理模型連接。通常,控制系統還包括非神經啟發的組件。在與其環境/生態位適當匹配的精心設計的機器人中,機器人身體的形態可以簡化控制某些方面[稱為“形態計算”]。由此產生的生物體物理模型能夠在現實世界環境中運行,作為嵌入式神經模型產生適應性行為能力的有力測試。
各種大腦子系統的功能已經在各種形式主義中被成功地捕獲了。這些包括源自強化學習、自適應控制和動態系統的形式主義,即大腦的不同部分實現不同類型的學習設備。通過擴展早期的見解,例如Mosaic模型,預測處理激發了近的神經機器人研究,從上到下突出了不同控制方法之間的正式關系。然而,在我們看來,預測處理不應被視為通過機器人技術探索自然設計原理的單一途徑。需要更廣泛的生物學原理基礎,包括約束關閉和行動主義以及生物智能出現的歷史所產生的原則。作為通過物理建模理解大腦的途徑,我們認為混合的分層架構,包括小化自由能的組件,可能提供有希望的路徑。這種方法可能會導致神經機器人平臺能夠產生復雜的類似生命的行為! |
【聲明:轉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
推薦信息 |
運動想象腦機接口控制機器人-單一MI范式
單一MI范式誘導的EEG信號使用較少的通道和較低的結構復雜性控制外部機器人系統,更容易被用戶接受,系統的整體性能相對較低
結合頭部控制和混合現實反饋的機器人抓取
通過設計抓取實驗并進行對比分析,證明了所提出的人機交互方法能更有效地抓取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物體,具有對未知物體的抓取適應性和較高的感知誤差容忍度
機器人靈巧手像人手不依賴視覺來操縱物體
機器人靈巧手在沒有任何外部攝像頭的情況下工作,因此不受照明,遮擋或類似問題的影響,手不依賴視覺來操縱物體,可以在黑暗中操作
觸感條件反射性的機器人柔性手,整理雜亂的空間
將反射納入機器人規劃架構的設計,對更復雜的反射進行編程,以實現靈活,適應性強的機器人,具有反射能力的機器人能夠適應并應對不確定性
基于機器人能力的語言SayCan 做我能做
SayCan使用基于RL的價值函數來提供世界上可能存在的個體技能,使用文本標簽作為這些技能的潛在響應,由語言模型進行評分
機器人移動傳感器引導的跨時節六自由度視覺定位
SensLoc方法,基于移動電話上的多模態傳感器實現長期視覺定位,利用附加移動傳感器(主要是GPS,指南針和重力傳感器)來輔助圖像檢索和姿態估計
柔性傳感器在機器人增強的智能感知系統中進展
柔性傳感器可以在動態和不規則表面上形成緊密附著,大大減少外界刺激的干擾,實現高保真,高精度的數據采集
如何看待機器人性別
人們將機器人擬人化,包括假定性別,即使機器人不是類似人類或動物形態的,人類依靠物理線索來投射類人機器人的性別 |
智能運輸機器人 |
AGV無人運輸機器人-料箱版 |
AGV無人運輸機器人-標準版 |
AGV無人運輸機器人-料箱版(鈑金材質) |
AGV無人運輸機器人-貨架版(鈑金材質) |
AGV無人運輸機器人-貨架版(亮面不銹鋼材質) |
AGV無人運輸機器人-開放版 |
行業動態 |
咨詢熱線:4006-935-088 / 4006-937-088
客服熱線:
4008-128-728
版權所有 @ 創澤智能機器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魯ICP備18039973號-2 運營中心 / 北京·清華科技園九號樓 生產中心 / 山東省日照市開發區太原路71號 |